
一、血液生理概要
1.血清与血浆区别: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(I、II、V、VIII)
2.血液pH为7.35-7.45(动脉血7.4、静脉血7.35)
3.血液比密:正常男性约为1.055~1.063,女性约为1.051~1.060,相对黏度为4~5;血浆比密约为1.025~1.030;
4.血浆渗透量:正常人约为290~310mOsm/(kg·H20)。
5.血液特性:悬浮稳定性、黏滞性(纤维蛋白原、球蛋白)、凝固性。
6.血液生理功能:具有运输功能、协调功能、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。
二、采血方法
1.静脉采血法
①采血部位:肘部静脉(首选)、手背静脉、内踝静脉
②消毒应从内向外、顺时针进行消毒
③扎压脉带:时间应小于1min,>2min会影响结果
④穿刺:见回血后立即去掉压脉带
⑤放血与混匀:取下注射器针头,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,轻轻混匀抗凝血避免溶血发生
⑥应避免同侧采血,间隔1h以上,影响结果
2.末梢采血法(方便快捷)
①采血部位: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内侧血液;婴幼儿可采集大趾或足跟内外侧缘。
②进行多项检查时,采血顺序依次为血小板计数、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测定、白细胞计数、血型鉴定
③采血不顺时不可用力挤压
④耳垂采血法已淘汰(结果不恒定,易受环境温度影响)
3.采血管选择

三、抗凝剂选择
1.乙二胺四乙酸(EDTA):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,使Ca2+失去凝血作用,阻止血液凝固。Na盐溶解度低于钾盐。
2.草酸盐(双草酸盐):与钙离子形成沉淀;草酸钾与草酸铵(血小板计数)按4:6混匀
3.肝素:与抗凝血酶结合,加强抗凝血酶(AT)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。可用于生化、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、血气分析等项目
4.枸橼酸盐: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,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:9(凝血)或1:4(血沉)。可作为血液保养液
四、血涂片制备与染色
1.推片方法:手工推片法和厚血膜推片法(疟原虫)
2.瑞氏染料由酸性伊红和碱性美兰组成,溶解在甲醇溶液中,对细胞质成分染色较好
3.吉姆萨染液由伊红和天青组成,对细胞核、寄生虫染色较好
4.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多易与伊红结合、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兰结合
5.磷酸盐缓冲液pH为6.4-6.8(改变细胞所带电荷促进染色进行)
6.可用rA表示瑞氏染料质量规格
7.血涂片质量控制
①血滴大、角度大、推片速度快,血膜厚
②血滴小、角度小、推片速度慢,血膜薄
8.血涂片应观察体尾交界处,以红细胞为标尺
二、红细胞检查
一、概要
1.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,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
2.血红蛋白中,主要是HbA(α2β2),新生儿血红蛋白中含有大量HbF(α2γ2),也叫胎儿血红蛋白、抗碱血红蛋白、 Hbbarts(γ4),HbA2(α2δ2)
3.红细胞平均寿命约为120d,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,分解为铁、珠蛋白和胆红素
二、红细胞计数
1.改良牛鲍计数板法计数红细胞

(1)牛鲍计数板:计数池高0.1mm,内划有长、宽各3.0mm的方格,分为9个大格,每个大格面积为1.0mm2,容积为0.1μl
(2)红细胞悬液配制:10μl血液加2ml红细胞稀释液(NaCl调节渗透压、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、HgCl2防腐)

2.计数公式
红细胞数/L=N/5×25×10×200×10^6=N/100×10^12/L
3.临床意义
(1)生理性变化:年龄、性别、精神因素、剧烈体力劳动、气压、妊娠中后期
(2)病理性变化
①相对性变化:严重腹泻、呕吐大面积烧伤等
②绝对性变化: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先心病等
4.参考范围
①成年男性:(4.0-5.5)×10^12
②成年女性:(3.5-5.0)×10^12
③新生儿: (6.0-7.0)×10^12
高于6.8×10^12应采取治疗措施,低于3.5×10^12可诊断为贫血,低于1.5×10^12应考虑输血
三、血红蛋白测定
1.检测方法
(1)HiCN法: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,在540nm处有吸收峰,不能与SHb结合;试剂有毒
(2)SDS法(十二烷基硫酸钠法、十二烷基磺酸钠):在538nm处有吸收峰
2.参考范围
男性:120~160g/L
女性:110~150g/L
新生儿:170~200g/L
3.贫血分级
轻度贫血:<参考值下线
中度贫血:<90g/L
重度贫血:<60g/L
极重度贫血:<30g/L
四、红细胞形态检查
1.成熟红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双凹圆盘形,大小一致,平均直径为7.2μm,淡粉红色,中央1/3为生理性淡染区,无异常结构
2.红细胞大小改变
①小红细胞:红细胞直径<6μm;缺铁性贫血
②大红细胞:红细胞直径>10μm;巨幼细胞性贫血
③巨红细胞:红细胞直径>15μm;巨幼细胞性贫血
3.染色异常
①浅染红细胞。
②浓染红细胞
③嗜多色性红细胞:提示骨髓造血红细胞功能活跃
4. 形态异常
①球形红细胞
②靶形红细胞: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HbC病
③缗钱状红细胞
④泪滴形红细胞:见于DIC、骨髓纤维化
⑤椭圆形红细胞:巨幼贫、缺铁贫<15%;大细胞性贫血15%-25%;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25%-75%
⑥棘红细胞
⑦口形红细胞
⑧镰形红细胞:HbS
⑨新月形红细胞
5.红细胞内异常结构
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:胞质中核糖体(大小不一、数量不等的蓝色点状物)等嗜碱性物质(RNA)变形聚集,常见于重金属中毒(铅中毒)
②卡波环(Cabot ring):红细胞内有呈8字形
③豪焦小体(染色质小体Howell-Jolly body):紫红色圆柱形小体,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
④有核红细胞:溶血性贫血等
⑤寄生虫
五、血细胞比容检测
1.检测方法
(1)温氏法、微量法:
①离心速度2264g(有效半径22.5cm,3000r/min)
②离心后由上向下为血浆层、血小板层、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、还原红细胞层(紫黑红色,读取该层)、带氧红细胞层(鲜红色)
(2)血细胞分析仪法:常用方法
(3)放射核素法: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,准确性最高
2.参考范围(温氏法)
成年男性:0.4-0.5
成年女性:0.37-0.48
3.临床意义
①增高:大面积烧伤、呕吐、腹泻等
②减低:贫血
六、红细胞平均指数
1.检测方法(手工法)
①MCV(红细胞平均体积)=HCT/每升血中RBC*10^15(fl)
②MCH(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)=Hb(g/l)/每升血RBC*10^12(pg)
③MCHC(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)=Hb(g/l)/HCT(g/L)
2.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
贫血类型 | MCV(fl) 80-100 | MCH(pg) 26-34 | MCHC(g/l) 320-360 | 临床意义 |
正细胞性贫血 | 正常 | 正常 | 正常 | 急性失血、急性溶血、再障、白血病 |
大细胞性贫血 | 增高 | 增高 | 正常 | 巨幼细胞性贫血 |
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| 降低 | 降低 | 正常 | 慢性感染 |
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| 降低 | 降低 | 降低 | 铁缺乏、地中海贫血、慢性失血 |
七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(RDW)
1.参考范围11%-15%
2. Bessman分类法
MCV | RDW | 贫血类型 | 常见病因和疾病 |
减少 | 正常 | 小细胞均一性 | 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(轻型)、某些继发性贫血 |
减少 | 增高 |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| 缺铁性贫血、β-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(非轻型)、HbH病、铁粒幼细胞贫血、慢性失血性贫血 |
正常 | 正常 | 正常体积均一性 | 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血病、慢性病贫血,急性失血 |
正常 | 增高 |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 | 部分早期铁缺乏、血红蛋白病性贫血、骨髓纤维化、铁粒幼细胞贫血 |
增大 | 正常 | 大细胞均一性 |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|
增高 | 增高 | 大细胞不均一性 | 巨幼细胞贫血、恶性贫血 |
八、网织红细胞计数
1.网织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,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(RNA)
2.染色方法:新亚甲蓝、煌焦油蓝
3.Miller窥盘计数
4.参考范围
①绝对计数(24-84)*10^9/L
②相对计数(0.5-1.5)%

5.网织红细胞分型
Ⅰ型(丝球型)
Ⅱ型(网型)
Ⅲ型(破网型)
Ⅳ型(点粒型):外周血最多见
6.临床意义
①增多:溶血性贫血
②减少:再障(典型再障<0.5%)、巨幼贫
7.临床应用
①贫血疗效观察:CHr(单个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)评价缺铁状态
②骨髓移植后检测
③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:
RPI=(Ret%/2)*(患者Hct/正常人Hct)
九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(红细胞沉降速度)
1.检测方法
①魏氏法;ICSH推荐方法
②潘氏法:末梢采血,适用于儿童
③血沉仪法
2.影响因素
加快 | 减慢 | |
血浆蛋白 | 纤维蛋白原、急性反应蛋白、免疫球蛋白、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 | 清蛋白、卵磷脂 |
红细胞数量 | 数量减少 | 数量增多、重度贫血 |
红细胞形态 | 直径增大 | 球形红细胞、镰形红细胞 |
血沉管 | 倾斜 | 无 |
温度 | 室温高 | 室温低 |
3.参考范围
男性:0-15mm/h
女性:0-20mm/h


版权说明
- 1.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,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;
- 2.若为付费资源,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(所有费用仅为收集整理费用)
- 3.若作商业用途,请到原网站购买,或支持正版书籍,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,与本站无关。
- 4.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站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!
- 5.本站代找各种电子书籍,底部联系方式即可。
- 6.如遇不能下载,请扫描网站底部二维码添加站长微信。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注册
社交帐号登录